歷史將會證明,2006年是第二次互聯網熱潮興起之年。就在這一年,谷歌(Google)斥資16.5億美元收購了業余視頻網站YouTube——此時距離YouTube的誕生之日還不到12個月;同樣,也在這一年,MySpace在美國吸引的網頁訪問量超過雅虎(Yahoo);同年,由網民自發撰寫的在線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成為全球十家訪問量最大的網站之一;這一年,《時代》周刊(Time)將“年度人物”的稱號授予了“你”(以表彰那些使用互聯網展現自我的人)。
目前正在進行一場競賽,以期找出下一個網站新秀,能夠利用這種鋪天蓋地的所謂用戶自創內容吸引龐大的受眾群體;同時,人們也在競相甄別下一個大趨勢,這個趨勢將會決定無數網民未來使用網絡媒介的方式。5年前,誰會想到博客和社交網絡會成為主流?
要想準確預言這種網絡社交行為的大眾體驗將會孕育出什么新事物,是一個徒勞的嘗試。盡管雅虎等公司已開始聘請人類學家幫助其設計互聯網服務,但要想創建一個熱門的消費者網站,仍然如同網中撈月。
不過,我們至少可以甄別決定用戶網絡行為的主要因素,并預測由此可能導致的下一個大事件。今年,有三種因素尤其可能脫穎而出,它們將決定這個情節不斷發展的故事何去何從。
其一,是互聯網上用戶自創內容與專業內容的融合。MySpace和YouTube等網站正在成為傳統媒體的銷售分支——例如,向它們不斷壯大的受眾銷售數字音樂或展示電視節目。
MySpace的前任董事長理查德·羅森布拉特(Richard Rosenblatt)表示:“專業內容與用戶自創內容相結合,將成為2007年的重大主題!彼J為,人們將希望在網絡上建立個人“頻道”,在此,他們能夠將業余材料與專業材料結合起來。而他的新公司迪蒙德傳媒(Demand Media)正投資2億美元進行相關嘗試。
用戶自創內容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可能會更為深入。Slide是一個為用戶利用個人照片創建幻燈片提供服務的網站,其創始人馬克斯·列夫齊恩(Max Levchin)預計,傳統媒體公司很快將開始為其產品“松綁”,并將部分產品元素授權出去,允許其與用戶自創內容結合起來。在基礎層面,這可能涉及到沃爾特-迪士尼(Walt Disney)之類的公司放開其卡通形象的使用許可,由此,這些卡通形象就可以被做進數碼像框里,用于在網絡上展示家庭的精彩瞬間。在更先進的層面,互聯網用戶可以將電影片斷剪接到自己的家庭視頻里,或將自己添加到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里,成為其中的角色。列夫齊恩表示:“明年,用戶創建內容與專業內容結合起來的現象將會大量出現!
很難準確預測這種業余內容與專業內容的融合將在何時、以何種形式出現。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版權所有者何時愿意放開其數字形式產品的使用授權——不管是完全還是部分放開。不過,這可能會帶來網上消費各種媒體的新方式。正如YouTube所證明的那樣,一個當前默默無聞的網站,其模式有可能就是這場革命下一階段的主流。
其二,是網絡瀏覽世界與視頻游戲世界的融合,這可能為下一輪用戶自創內容的互聯網熱潮提供肥沃土壤。其結果是:《第二人生》(Second Life)等虛擬世界出現,用戶在那里可以用虛構人物或化身來代表自己。
列夫齊恩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只是那些試圖建立自己網絡社區的網站互相“比拼”的結果。過多網站都在爭相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因此,那些擁有最佳三維圖形的網站將會脫穎而出。不過,它也代表著社交網絡熱潮的一種變化和發展。風險資本家杰夫·揚(Geoff Yang)表示,以化身的外表出現,會帶來不同形式的網絡行為。杰夫·揚是MySpace的早期資助者之一,目前是虛擬世界Gaia的投資者。他表示,在MySpace,“你談論的是真實世界,而Gaia則不同,這是一種角色扮演的幻想世界,或者可以說是一個迪士尼樂園(Disneyland)。”
現在預言虛擬世界是否將成為真正的熱門,還為時過早。盡管近來媒體大肆炒作,但《第二人生》目前仍然只擁有少量的活躍用戶基礎,并且經歷了成長的痛苦。不過,人們對這些令人著迷的虛擬世界進行的試驗范圍之廣,表明它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流行熱點。
其三,是互聯網和電視的融合。這一融合可能有助于確定網絡發展下一階段的贏家。迄今為止,互聯網與電視行業一直相安無事,而YouTube在去年的發展證明,視頻(至少是短片視頻)可以在個人電腦上興旺紅火起來。不過,隨著傳統媒體內容和視頻游戲式的圖形逐漸在網絡體驗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觸電”可能成為關鍵。同樣,將那些通過互聯網傳送的媒體帶入
蘋果(Apple)已宣稱將進軍電視機領域。該公司宣布,計劃于今年初推出一種網絡工具,借助這種新產品,人們即可用電視機接收播放來自電腦的視頻——對于一家通常不會事先談論其新產品的公司來說,此舉頗為不尋常,同時也表明,這一項目在戰略上何其重要。
蘋果希望將數字電影和電視節目帶進電視機:但是,將互聯網與電視連在一起,可能也會培育出其它基于網絡的新體驗,并造就出像YouTube那樣不可思義的強大新事物。
目前,我們還無從預測哪些公司將最有效地駕馭這些潮流,或者是否有另一個YouTube或MySpace正等待降生。但是,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可以斷言,一切很快就將見分曉。(譯者/何黎)
來源:FT中文網-FTChinese.com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