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的上海艷陽高照,陽光炙烤著徐涇蟠中路上的幾棟不起眼的白色小樓,把樓外的氣溫變得和樓內的商業模式一樣火熱。
這幾棟是PPG——一家襯衫直銷公司的的辦公樓和倉庫。幾輛小貨車正在樓前進進出出,它們每天運送超過一萬件左右的服裝。
“我們公司的營收是去年同期的50倍。”PPG的首席營銷官趙奕松告訴《財經時報》。
在模范“輕公司”戴爾陷入泥潭的同時,它的中國仿效者們卻正在以火箭般的速度竄升。
一“輕”遮百丑?
對于來自外界的質疑,趙奕松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了。自從成立的第一天起,PPG就經常陷入爭議的漩渦之中。“虛假廣告”、“質量差”的傳言一直在網絡上流傳。
“有爭議的廣告詞我們已經撤去了,關鍵在于我們的模式是有價值的。”對于過去一些引起爭議的做法,趙奕松不愿多談。
從不開設任何線下的門店,只通過郵購和網絡直銷襯衫;從不生產任何襯衫,將生產和物流統統都外包出去。2005年10月24日創立的PPG正在以這種“刀尖上跳舞”方式快速膨脹著。據PPG方面預計,今年該公司的營業額將達到10-15億元人民幣。
在中國電子商務的第一次大潮中,當當、卓越這樣的網上零售商都采用了購銷型的B2C模式,擁有著自己龐大的庫存與物流體系。這樣的模式會增加資金占用、商品滯銷及庫存增加的風險。
而如今以PPG、戴維尼和九鉆網為代表的新一代輕型組織則采用的是一種Just In Time模式,它們通過IT技術及互聯網串起了上下游的鏈條,利用信息流指揮自己的合作伙伴,將庫存分散在了合作伙伴中,把自己的庫存量降到了最低。這樣的公司看起來像一個有著生產、供應、銷售等多個環節的全能大企業集團,而不是一個專職銷售的渠道公司,而事實上,它們不過是一個依靠服務器生存的幾百人的小公司而已。
趙奕松認為,對于像PPG這樣的“輕公司”而言,最大的挑戰就在于怎樣讓消費者建立起對其品牌的信任度。
“由于沒有實體的店鋪,因此許多消費者對于網上和電話直銷缺乏安全感。”,趙奕松說道:“如果消費者在商店里買一件衣服被告知斷貨了,他會離開。但消費者在我們這里買一件衣服被告知斷貨了,他會說我們是虛假廣告。”
在消費者的“有罪推定”之下,PPG個別產品的瑕疵被消費者在網上無限放大,而這又反過來加深了其他人對產品質量的疑慮。
“將售后服務做好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趙奕松認為,作為市場的教育者,輕公司只有通過建立順暢的溝通渠道才能逐漸扭轉消費者的觀念。
“輕公司”快跑
在2006年5月獲得風險投資TDF和JAFCO Asia(集富亞洲)的首輪注資后,PPG隨即在媒體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廣告投放。而2007年得到美國KPCB風險投資公司等高達數千萬美元的第二輪投資后,PPG又進一步加強了廣告投放的力度。
“投放廣告的效果十分明顯。” 趙奕松說。記者從相關渠道了解到,PPG的年廣告投放額達到了一億元以上。當被詢問到這個數字是否確實的時候,她采取了默認的態度。
“相對雅戈爾這樣在產業鏈上下游投資幾十億的”重公司“而言,輕公司的模式相對更容易被復制,所以PPG需要盡快和對手拉開距離。”一位分析師告訴記者。
在網上,記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幾乎在每個詢問PPG襯衫質量的問題后面都有著兩個“標準答案”——一個往往是批評PPG質量低劣并向消費者介紹另一種直銷的品牌,而另一個則是千篇一律的“為什么每個關于PPG的問題后面都是罵完PPG,就推薦別的品牌呢?”。
很顯然,在PPG一枝獨秀的表象背后,一場激烈的暗戰已經展開。
趙奕松稱,目前PPG在中國已有10到20家競爭對手,他們的背后大多也有著著名風險投資的身影。
“已經有點泡沫的跡象了。”風險投資Planet創投的高級副總裁申珺向媒體表示。
據記者了解,在鉆石直銷、襯衫直銷和電子產品直銷等幾個領域,蜂擁而入的風投已經把全行業弄得硝煙四起,不少公司商業模式雷同,正在同一塊戰場上拼殺。
“‘輕公司’發展快、現金流大、商業模式清晰,非常合風投的胃口。”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道。他認為這些領域的競爭還將繼續加劇,而最終的勝者將是跑得最快的那一個。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